本田在华首个电动汽车工厂投产,其电车将广泛采用一体化压铸技术

近日,本田汽车宣布其在中国湖北省武汉市设立的首个纯电动汽车(EV)专用工厂已开始投产。该工厂将负责生产新款电动汽车EV“灵悉L”及新电动汽车品牌“烨”系列,年产能约12万辆。

据日本共同社报道,这家工厂由本田在中国的合资企业之一——东风本田汽车公司运营。投资额约为40亿元人民币,年产能约为12万辆,员工人数约为800人。新工厂将首先生产于2024年9月26日上市的新款电动汽车“灵悉L”。

预计本田在中国的另一家合资企业——广汽本田汽车公司的电动汽车(EV)专用工厂也将在年内投产。中国的汽车市场正迅速向EV转型,而日系车企在此方面稍显滞后。本田已经提出目标,计划到2035年在中国销售的所有新车将全部转变为电动汽车(EV)。

 

新电动汽车品牌“烨”系列在今年4月中旬的北京车展上发布,这是本田专为中国市场打造的全新电动品牌。“烨”系列的首批车型将于2024年末上市,第二批车型则计划于2025年推出。首批上市的车型包括“烨S7”和“烨P7”,而“烨GT CONCEPT”则作为第二批上市的车型。

本田在电动车制造领域引入了一体化压铸技术,这是其一次重大的技术创新。在“烨”品牌的三款全新车型——“烨S7”、“烨P7”和“烨GT CONCEPT”中,一体化压铸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。具体而言,“烨S7”和“烨P7”的电池将采用12000T(超大型压铸岛)一体化压铸全铝电池外壳。在全球范围内,目前只有广东鸿图拥有12000T超大型压铸岛。

 

本田表示,一体化压铸技术的应用带来了诸多优势。例如,它简化了车身制造过程,提高了生产效率;同时,由于减少了焊接和组装环节,也降低了生产成本。这些优势使得本田在电动车市场竞争中更具优势,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、高性能电动车的需求。

据了解,本田在日本本土工厂和美国工厂已引进多套6100T超大型压铸岛,并采用一体化压铸技术生产电动汽车。虽然6100T设备生产的零部件大小不及9000吨级乃至万吨级的超级压铸岛,无法像特斯拉、赛力斯、小鹏那样一次性生产更大投影面积的车身部件,但本田通过其擅长的接合技术来弥补这一劣势。

本田在接合技术方面积累了强大优势,掌握了不需熔化金属即可实现高效接合的技术。本田表示,与引入在万吨级压力下一体化压铸成型的大型设备相比,采用混合生产方式可将成本降低40%,且接合部位的强度同样出色。